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的指導思想、價值取向、思想方法、行為習慣以及辦學特色等。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他的表現形式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以及能顯性反映學校文化內涵的一些視覺形象和文字條文,如:學校校徽、校歌、學校標準字體和“一訓三風”等等。
突出文化建設整體性原則,就要注重“四育人”(教書、管理、服務、文化)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既要傳授學生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務上提倡“博愛”,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嚴謹規范的運行軌道中,充分鍛煉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環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環境條件的建設,更加突出“軟”環境的培植,在學習創新、技能實踐、文體競技、團隊精神、思想導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營造出良好成長環境。
學校的理念文化系統闡釋至少不能缺失下面幾個要素。一是“文化主題“。它是通過對與學校相關的多種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地聯想思考后,再與當前國家教育方針和學校校長的教育理想相結合提出來的個性化的價值預設。它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和一切辦學行為的精神統領,是學校個性化的重要標志。如貴州省正安縣第一完全小學的文化主題是“正”。二是學校的辦學理念。
學校理念文化系統內的要素及結構,各校外教育機構都有自己的范式。歸結起來無外乎下面一些內容:辦學目標、培養目標、辦學宗旨、辦學思想、辦學愿景、核心理念、辦學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辦學特色、主題文化、文化主題、校訓、誓詞、口號、(學校、教師、學生)精神、校風、學風、教風等。一些機構根據自己想象隨意組合、連綴,真是五花八門,各有所好。同時,有的機構對“理念系統”的文化闡釋存在敘述不集中,邏輯順序亂,概念不清晰等問題。比如說“主題文化”實際上就是“文化主題”的意思。
校園中白色的基調中植入了同一色系的暖色系活躍色,并隨著樓層的升高而逐層變化。大范圍活躍色的介入希望打破常見的素色系校園給公眾和孩子帶來的刻板印象,嘗試營造一種更為輕松的、活潑的校園氛圍,為在此就讀的孩子們營造一種非日常的童年回憶。交錯多彩的學校建筑通過豐富的架空與模糊空間,為孩子們構筑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全天候功能“綠洲”。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主題,又稱“主題文化”,是文藝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即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具體指文藝家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表現出來的貫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因為,文藝家在創作時,總是要表達某種思想觀點,或者提出某個問題,申明自己的態度(如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愿望等)。而這些是他們經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經過對題材的提煉和概括而得出來的。
人們對具象藝術的思考與表現也從來沒有因為花樣百出的現代藝術的擠壓而終止過,在后現代藝術的大潮中,隨著對新具象雕塑表現可能性的探索,像曼祖等當代具象藝術家努力沿著傳統藝術精神的軌跡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為我們提供了具象雕塑新的表達方式。從文化發展的現狀角度來考察,具象藝術在今天的文化現實中又逐步成為重要的內容(怎么成了重要內容),反思其藝術的發展軌跡,具象雕塑在傳統的藝術源流基礎上邁開了新的步伐,審視其中的規律和價值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