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白色的基調中植入了同一色系的暖色系活躍色,并隨著樓層的升高而逐層變化。大范圍活躍色的介入希望打破常見的素色系校園給公眾和孩子帶來的刻板印象,嘗試營造一種更為輕松的、活潑的校園氛圍,為在此就讀的孩子們營造一種非日常的童年回憶。交錯多彩的學校建筑通過豐富的架空與模糊空間,為孩子們構筑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全天候功能“綠洲”。
學風蘊涵于一定的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校園文化是學風建設的重要載體,對學風建設具有重要導向和激勵的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好的學習風氣會影響和感召學生,對學生綜合發展和學生建設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高等教育發展新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資源,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學風建設新的突破點。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確思考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要突出個性,凸顯特色,就要做好四個“走進”、一個“對接”。一是要走進學校所在的社區文化,從社區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形態中深掘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二是要走進學校已有的文化氛圍,捕捉已有的優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基;四是要走進校長的心靈,獲取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訴求。最后要將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與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對接,形成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方案..“走進”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缺失文化根基,便無法彰顯學校文化的個性;“對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顯示不出作為學校的教育特點,更無從談特色學校的建設。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叭绻iL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
學校文化建設使得校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營造出良好的創建特色學校工作氛圍。凝聚學校精神的標志隨處可見,體現學校辦學思想、育人目標和整體風貌的校徽、校旗、校歌、校訓、校服等成為亮點。校園里學生牢記校訓、詠唱校歌、佩戴校徽成為習慣。學校建筑設計、整體布局、建筑風格處處體現學校文化內涵,開辟了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文化墻,融入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品位,進一步彰顯學校的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增強師生對學校特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建設學生滿意的一專多能型教師文化。教師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主體。我們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強教師的教學文化和組織文化,建設嚴謹高雅、務實進取的教師文化,塑造一支“敬業、反思、創新”有思想的教師隊伍。我們強化師德教育,讓“以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每一天微小的進步; 以寬容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成為每位教師的座右銘,并化入每一個教學行為中。加強師能培訓,培養“一專多能型”教師隊伍是“科技、藝術和三結合教育”特色創建的師資保障,我們要求教師除了精于本學科專業以外,教師人人都要學會一門專業技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員工把企業文化與自身融為一體,從自己身上就能體現出企業文化,由于企業是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不能固守一種固定文化表現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質不變,又要不斷創新它的表現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內容,這是企業文化獲得鞏固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不能一次完成,員工要在發展變化中自覺不斷地創新企業文化,才能使企業文化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