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機制,同時也是治校的結果,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因此,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創新、政策調整等方面著手,促進高校的全面協調發展。首先,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和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陣地,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使馬克思主義理想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師生,引導他們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奮斗;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揮好校園文化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達到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效果。
學校品牌塑造應立足于教育特質,體現教育本質,以教育理念為核心,設計一套完整的品牌形象體系,其中包含視覺識別基礎、應用及環境系統三大部分。基礎系統為整個體系的核心,其中包括校徽、標準字、標準色、輔助圖形、吉祥物等;應用系統是學校品牌塑造的外延部分,也是形象系統的物化表現。其中包括辦公事務系統、內外宣傳系統、媒體網絡系統、服飾禮品系統、導視指引系統等;環境系統則包含文化景觀、班級文化名片、特色功能教室、廊道廳堂文化等。系統的設計才能塑造完整、統一的學校品牌形象。
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是整個校園對外形象代表的重要體現,文化建設的作用不亞于校園戰略發展方向的確定,只有完善健全校園文化,方 能將校園戰略發展、校園快速發展拉入高速進程發展階段,確保整個教學系統有條不紊的實施與前進。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一直備受學校教育者的關注,它是師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學習氣氛和校園精神。在大家提倡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校園文化在建設和諧書香校園的過程中更能彰顯其獨特的魅力。
網絡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網絡的學習和活動,更多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組織。網絡給學生提供了開展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學生自主開展各種活動,自主學習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提高實踐技能的新途徑,并使學生的學習富于創造性。網絡能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學生在網上能主動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活躍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并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熏陶和啟迪。網絡能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每個人都有個性,而課外活動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校園網絡文化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為網絡上有大量學生所喜愛的豐富的內容通過校園網絡活動,能發掘、培植、引導學生良好個性,抑制和改造學生不良的個性。
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生活存在方式的集合。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生、教師和領導,使在精神財富、物質追求以及處事 方式上具有一定的鮮明特性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校園改造、硬件設施等,成果文化——學術水平、科研成果、學科設置等,精神文化——價值體系 、教育觀念、精神氛圍等,規范文化——學校制度、校風校紀、道德紀律等。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由院系或學生組織的除教學之外的有關文學、藝術、體 育、社會實踐等文化活動以及文化環境等。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是整個校園對外形象代表的重要體現,文化建設的作用不亞于校園戰略發展方向的確定,只有完善健全校園文化,方 能將校園戰略發展、校園快速發展拉入高速進程發展階段,確保整個教學系統有條不紊的實施與前進。
校園文化活動是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我們高校學生的精神糧食,大學校園文化多姿多彩不只是指其形式多樣而是指其內容整齊豐富,能給我們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帶來正能量的文化活動.學校、學院、班級、社團通過開展各種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會集體的力量,體會團結互助的動力,在積極進取的活動過程中鍛煉自我,提升素質,這樣就提高了學習區、活動區文化氛圍的營造,在集體的校園文化中體現了學生個人的價值和利益.比如:借助每年宣傳和學習雷鋒同志活動日期間,組織學生志愿者到街道、社區關愛老人、留守兒童,或者到特殊學校去看望那些身體存在問題的學生.借助每年的校運動會,讓學生自主參加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在拼搏中體會運動的快樂,養成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意識.通過在周末舉行插花、書法、詩歌朗誦、歌曲比賽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這樣校園文化活動不再是一如既往的形式主義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吸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校內業余生活對學生來說也不再是單調和枯燥乏味了。
校園文化的德育渠道不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課程;不僅包括了一課堂教育,也包括了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等二課堂教育;不僅包括了教學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不僅包括了被動的接受承載,更包括了主動的探索實踐。學校缺少文化發展戰略,既對自己辦學歷史缺少文化的思考,又是對社會文化缺少責任文明的擔當,既對現代教育目標價值缺少認識,又是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理念思想缺少理解。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含義,一再揚棄舊義,創新文化教育體現的破與立。
在理念超越和實踐創新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校園環境生態美學”,積極推動“校園生態化、生態資源化”,積極營造一個“以生態為主風格”的校園,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態環境當中,培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人文關懷,促使同學們在校園生態規劃設計比賽中融入校園的生態環境建設,自覺地增強環保意識,更加熱愛校園,熱愛生活。一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其學校文化的內核從無到有,由龐雜到精致,直至大象無形,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雜質沉淀了,虛浮的蒸發了,真正的精華則內滲到每一個細節,到一定程度自然氣蘊四溢,香澤周邊。從多種文化的累積到精華的積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場,滋養代代學子,使他們帶著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業中施展身手,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愿景描述。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