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其學校文化的內核從無到有,由龐雜到精致,直至大象無形,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雜質沉淀了,虛浮的蒸發了,真正的精華則內滲到每一個細節,到一定程度自然氣蘊四溢,香澤周邊。從多種文化的累積到精華的積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場,滋養代代學子,使他們帶著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業中施展身手,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愿景描述。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精神文化形態于其他幾種形態是相互依賴、互為作用的,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主導地位,是衡量校園文化氛圍優劣的主要參數。搞好校園文化不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養學生的功能外,還擔負著創造先進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體現為學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各種創建活動,涉及到學生的理想追求、觀念轉變、道德修養、行為自律、心理優化、紀律約束等各個方面,從而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校園綠化搞好,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專心念書,陶冶情操,順應現在的創建綠色城市生活,倡導的低碳經濟時代的主題。校園綠化、美化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學校里,大多數領導只重教學,只抓管理,輕視校園的園林建設,孰不知獨具特色的校園綠化表現校園文化的內涵,代表著一所學校的歷史和風格。學校管理者應充分利用綠色植物比如大面積種草,綠化草地,選擇花卉、盆景,保護校園的花草樹木等措施來綠化校園,改變校園的校容校貌。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在更新,創建綠色學校也是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
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校發展的獨特理念與發展特色,因此,校園文化以其獨特魅力貫穿于一個學校的發展始終,它體現了一個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和品味格調,特別是提高全體師生的凝聚力,營造優良的校風學風,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優秀人才,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改變精神文化建設單一的路徑。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除了開展一些能真正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體活動外,還應著力在課堂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和豐富學生的體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關注并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精神上的美好、體驗上的豐富,還有賴于不同生命主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教師應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與學生對話、交流,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給學生更多的理解,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表達心聲的機會。
學校歷來辦學風格的低調內斂務本求實正體現著這種“嚴謹求實”的校園精神。師生形象的建設是流動著的校園文化,要求全體師生致力于校風、教風、學風的構建,良好的師生形象代表闐學校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校園文化的精神支柱。這說明校園文化建設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就能達到鑄塑校園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園精神在于一種被認可被接受的辦學理念長期積淀,傳承升華而成的優良傳統在師生內心建立了一種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環境,因此具有動力價值,并且表現為價值導向、群體凝聚、情操陶冶、規范約束、心理建構、輻射社會等6個方面的功能。對一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園精神的學校,由于在整個校園文化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經確定,能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辨別力,可有力抵制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如一個拼搏進取學風濃厚的學校,厭學舞弊之風就難成氣候。
那就是這所學校的文化。文化建設是學校最高層面的建設,文化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美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是催生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深厚土壤。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們倡導學校這樣的價值信條:“用明天的眼光辦今天的叫教育”。我們用文化引領學校的各項建設,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味,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優秀、走向卓越、走向輝煌! 建構一所學校理想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墻正是該所學校文化內涵的顯性載體。校園文化墻的建設應避免盲目上馬,因為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需要管理者的用心挖掘,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用心經營、精心設計和構建。
要規范學校的視覺識別符號,在內容設計出學校信念的識別和學校管理的規范化使用。教育性。校園文化長廊設計裝飾的內容應該是教育性的,這是一個自然的要求。但如何體現教育的本質需要一些頭腦。直接購買和安裝一些學校文化設計公司如“科學史”的預置模板,“海底探險”、“中華文明”,這似乎是豐富多彩的,精致的,但統一批發的內容與辦學特色等并無有機聯系,,不可避免地變成“雞肋”。墻上裝飾的教育性必須體現在發現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興奮之間的聯系,顯示學生喜歡什么和喜歡,避免空洞的啟示,并避免與成人代替兒童的視力會。好的內容必須有一個好的表現形式,和形式的美感,在內容匹配和協調與周圍環境的過程中產生的。如果百年老校的墻上只見現代化的亮度而看不到歷史的厚度,如果灰色和白色的徽派建筑鑲嵌了不銹鋼窗。
優美的校園環境能陶冶師生的情操,激發良好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識;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師生的思想言行具有規范和調節矯正作用;有利于培養師生的集體意識,促進師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家的審美能力及創造美的能力;以創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文化活動、教學質量創優活動等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對于師生進行強烈的竟爭意識、參與精神、協作態度全面教育。小學的文化建設中發現,農村中小學在進行校園圖案、景物等物質文化建設時,不注重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所制作的圖案、景物等成為裝飾和擺設,不能產生豐富的文化昭示。農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要一味模仿城市學校,而要注重挖掘地方的歷史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