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內涵已揭示出教育的著眼點已投向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深層次的呼喚,而自我意識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心理活動,是學習創新的動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園文化活動中多以學生志趣為主,可自愿參加、自行選擇、自己創作,一般不定名額、不必選派、不拘形式、不限內容,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創造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如優質班會方案設計比賽,學?萍妓囆g節徽標設計比賽,自辦小報比賽,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全由學生自己設計策劃、籌辦主持,而在自我意識培養與發展中,自律精神的培養也自在其中。
學校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學校精神的培育作為長遠目標,注重把學校精神的培育與指導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在正確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和校園典范的榜樣作用,使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對建設特色學校起到促進作用,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學校要通過挖掘各類“活”的資源來不斷充實精神內涵,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母校意識”。在“;辍钡乃茉爝^程中要充分重視創新精神的培育。培養、發展創新精神是校園文化理應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創新精神融入整個學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學校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學校精神成為凝聚全校師生共同奮進的強大推動力。
從校園文化的外延上看,大多數論者認為:校園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則著重指校園精神文化;廣義的校園文化包括正規的課堂教學和課外的文化生活,狹義的校園文化則著重指課外的校園文化生活;廣義的校園文化強調以學生、教師、職工為主體,狹義的校園文化則著重強調以學生為主體。
拼貼創意的想象走廊中側墻為光影墻,運用科技元素打造的世界地圖,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性,豐富想象力。整個空間融入多媒體互動,多元化知識穿插,讓學生了解學校,了解家鄉,了解祖國,了解世界?萍继剿鞯呐囵B基于中外地域的不同,相較于中國校園墻壁文化,海外學校的墻面設計則是另一番景象。位于加利福尼亞的波維校區,在進行校區圖書館改造中,將前瞻性思維貫穿其中,在墻面上加入投影儀,方便聚于圖書館的學生演講或者展示他們的作品。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公立學校在對墻面的設計過程中,運用了與自然相關的紋理來裝飾,可激發學生對紋理概念的理解,這些非語言的圖案向學生傳授著地球的健康和對未來的新設想。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學校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建設拓寬了教育的陣地,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從“三點一線”擴展到整個校園以至社會,同時也突出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廣大師生特別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各級領導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討論和制訂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中。要充分重視學校領導層的決策和導向,強化執行層的引領和落實,切實做到黨政齊抓,系部共管,師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染和浸潤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質,把體現學校精神的科學態度、文明風范、價值觀念等帶到社會,影響和感染其他人,從而實現一所學校的精神、價值、作風和理想追求。
一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其學校文化的內核從無到有,由龐雜到精致,直至大象無形,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雜質沉淀了,虛浮的蒸發了,真正的精華則內滲到每一個細節,到一定程度自然氣蘊四溢,香澤周邊。從多種文化的累積到精華的積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場,滋養代代學子,使他們帶著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業中施展身手,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愿景描述。在理念超越和實踐創新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校園環境生態美學”,積極推動“校園生態化、生態資源化”,積極營造一個“以生態為主風格”的校園,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態環境當中,培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人文關懷,促使同學們在校園生態規劃設計比賽中融入校園的生態環境建設,自覺地增強環保意識,更加熱愛校園,熱愛生活。
所謂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進步的和諧狀態,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在于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既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目標與內涵,又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與模式。和諧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除具有校園文化的一般特征外,還應具有多元性、整合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特征。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閱覽室、雕塑、墻壁畫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件建設”,這些都需要經費的投入。否則,校園文化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能束之高閣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最外在的表示和標志。它含有校園的地理位置、地形風貌和校園的各種建筑、教學科學研究設備、文化娛樂設備、生存設備以及校園里的綠茵、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是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和形狀,是一種人的總稱社會文化景觀,它能以其獨有尤其的物質文化形成結晶體影響著受教育者,起到冶陶氣節、凈化心靈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一個不斷建設、反思、提升的整體工程,是學校可連續不斷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綜合助學水平的重要表示出來,也是學校個性吸引力與助學獨有尤其的風格的表示出來,更是學校培養符合時期要求的高素質有經驗人才的外在需求。
辦學特色是學校整體風貌的外化呈現,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有效最典型的一種理念,一種境界,一種品位。根據學校發展需要以及學生培養目標,如: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兼容并包優秀的多元文化;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五個結合開展國學教育活動:一是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誦讀中提高學生的人品;二是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形成教師核心的價值觀,提升師德品位,讓師生心存感恩、愛心、善念;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生命活力的園地,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幸福的精神家園,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珍愛生命、快樂成長,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張揚個性、升華生命——這就是我們校園文化建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