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的指導思想、價值取向、思想方法、行為習慣以及辦學特色等。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他的表現形式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以及能顯性反映學校文化內涵的一些視覺形象和文字條文,如:學校校徽、校歌、學校標準字體和“一訓三風”等等。
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精神文化,即校園文化創設的思想與心理氛圍;制度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組織、機構及其規章制度確定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即由校園文化延伸到具體現實中培養形成的行為準則;物質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物質條件構造的各種教學、科研、生活的設備、設施、房屋等,是以環境為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
學校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意義重大,不僅體現學校的校園文化,更關乎到素質教育事業。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屬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是學校校園文化核心理念的一種體現,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科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隨著教育與考試制度的改革,學校更愿意讓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腳踏實地的學習知識,而非填鴨式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上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做到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自由成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學生各方面的天賦及重點培養方向。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整合“永遠是構建與發展文化生態環境的核心命題。具體地說,就是學校文化應定性于“整合中外古今優秀文化,融多元文化成果為一體”之上,即在宏觀上,東方文化成果與西方文化成果的整合,傳統文化成果與現代文化成果的整合;中觀上,本土文化成果與外來文化成果的整合,主流文化成果與非主流文化成果的整合;微觀上,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小區文化的整合:以真正實現整合多元先進文化的價值訴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學校文化與生命成長更和諧融合,給生命提供更加全面而恰當的營養元素。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