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學校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以校園學習、生活為背景,由師生共創并共享的,體現育人氛圍、學校特色的一種文化體系。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與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反思、持續超越;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習慣,提升人文素養,都具有長遠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以教書育人為根本出發點,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 , 主要包括學校精神、學校形象、學校理念、學校道德、學校風格、學校制度、文化載體和文化活動等方面的內容;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有著自己獨特 的功能.應從自然環境建設、宿舍文化建設、精神內涵的引導等方面入手搞好校園文化建設。
網絡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網絡的學習和活動,更多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組織。網絡給學生提供了開展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學生自主開展各種活動,自主學習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提高實踐技能的新途徑,并使學生的學習富于創造性。網絡能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學生在網上能主動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活躍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并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熏陶和啟迪。網絡能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每個人都有個性,而課外活動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校園網絡文化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為網絡上有大量學生所喜愛的豐富的內容通過校園網絡活動,能發掘、培植、引導學生良好個性,抑制和改造學生不良的個性。
現在大多數學校僅擁有自己的校園,而且占地廣,基礎設施完備,人文與自然環境優美,進入學校,常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硬件設施方面,基本上都建立了富有現代氣息的圖書館、運動場、體育館等;在建筑文化方面,布局錯落有致、風格特色鮮明、色彩不落俗套;在美化綠化以及人文化方面,注重植樹、種花、草坪的建設,利用條件進行噴泉、假山、樓臺、湖泊的建設,努力加強廣告欄、報欄、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的建設,并且積極搞好校園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畫等人文景觀的建設。學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不僅為其廣大師生和職工提供了一個舒適和溫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而且這種環境文化也蘊含著一種精神,體現出一種主導文化,這種精神和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力量凝聚校園人、陶冶校園人、鼓舞校園人、號召校園人。
教室墻壁文化是一個學生學習精神的集中體現,班集體是一個熔爐,能將鐵煉成鋼。同時班集體也是個染缸,會給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加強教室墻壁文化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加強班集體榮譽感,給予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給予每個學生都有對比的機會,都有進步的機會,都有成功的表現。學校的每個教室都有類似“夸夸你我他”、“想說就說”、“展示自我”等版塊。
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學工部、學生處等),著重強調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實質上是對校園文化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的表現。
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制度文化,其活動建筑在充分尊重學生文化選擇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校園中每個成員既是文化建設的客體(受授者),又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創造者和傳播者),具有主客體同一性。第七具有系統性,校園文化是在對外界各種文化吸收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科學文化為主導,以時代精神為核心、有政治和倫理文化作保證的統一的文化系統,有其相對規范的系統性。第八具有傳承性,校園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風、學風、教風、校園精神等)代代相承,表現出一種傳承性。第九具有地域性,校園文化對不同的學校,有其不同的特色,所處的地方或區域文化將直接融入校園文化,因而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學校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建設高雅別致、豐富多彩的校園墻壁文化。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學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科學的校園制度文化,打造優雅的校園物質文化和高尚的校園精神文化,并堅持不斷創新,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校的和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