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學校文化,都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往往來源于對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民族的或世界的)的繼承,來源于對最基本的教育規律的理解,來源于現實社會中政府政策的規定性。共性質量,承載著把學校文化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區分開來的基本功能,搭起了學校文化基本框架,由此可見,共性質量并不能造就其價值和魅力。學校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源自于其個性化質量。個性化質量發芽于學校文化生命性的深厚底蘊之中,生長在對多元文化成果的整合之中,發展在學校文化豐厚的動態生成之中。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確思考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要突出個性,凸顯特色,就要做好四個“走進”、一個“對接”。一是要走進學校所在的社區文化,從社區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形態中深掘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二是要走進學校已有的文化氛圍,捕捉已有的優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基;四是要走進校長的心靈,獲取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訴求。最后要將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與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對接,形成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方案..“走進”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缺失文化根基,便無法彰顯學校文化的個性;“對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顯示不出作為學校的教育特點,更無從談特色學校的建設。
校徽作為學校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獨特精美的“外顯”形式,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一個學校的標志,一個學校的形象象征,也是一個學校社會認知的重要標志,所以它應該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辦學特色、學校類型以及學校的文化底蘊。伴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現在越來越多學校也開始注意自身的形象設計,與時俱進的根據學校戰略的調整和學校特色的發掘,重新設計學校校徽也成為一件充滿勇氣與智慧的大事,在傳承與創新間,怎樣更好的以校徽為載體和突破口體現校園新風貌和歷史文化已成為學校領路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可以把教職員工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使他們目的明確、協調一致。幼兒園文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情感。這樣可以在幼兒園中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團結、友愛的和睦氛圍,使教職員工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幼兒園文化具有激勵功能。幼兒園文化所形成價值的導向和校園內部的文化氛圍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極大地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園領導與教職員工以及教職員工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特別是領導對教職工的關心會使其感到受人尊重,自然會精神振奮,努力工作。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學管理發生變革的靈魂。以創藝享文化建設的多年經驗來說,南京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南京校園文化建設之育人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公司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代特點和形勢需求,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使廣大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整體素質。
校園文化蘊含在辦學環節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動漫軟件學院從頂層設計入手,高度重視具有高職院校及自身實際特點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建設廣泛采用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形成基于工作流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將企業先進的管理制度引入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更多地體現職業特征,圍繞專業、產業、行業的特點,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整合合作企業的資源,利用實訓、實習等環節,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基于兒童心理特征和審美角度的空間色彩設計,應當賦予空間有趣活潑的色彩形象。小的空間里可以選用小型的和細線條的圖案;而大空間里裝飾的圖案可以大些,線型粗些的,以遵循“以小見大,以大見小”的原則。設施是促使人與人發生交往活動的重要誘因,小學校園空間的設施主要有沙土、水體、休息桌椅、游樂器械等。在布置各種活動設施時,需結合校園整體空間布局加以把握,分散布置于各個空間節點。
學校文化建設創新了管理機制。學校文化建設是對傳統管理模式的變革,讓學校管理從經驗型、制度型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境界。從而完善、優化學校管理,使學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蘊。這種管理將學校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被動的約束變為行為自覺,這種管理機制更能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潛能。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