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之間,很難說哪一個是學校文化的關鍵因素,但總體上看,管理者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主要影響學校制度的制訂,牽涉學校文化的上層形態;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風氣,關涉學校文化的下層;而在管理者文化和學生文化之間,教師文化處于連接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腰部;教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既可能影響學校上層制度的制訂,又可能影響學校底層的學習風氣。
校園文化不僅是一所學校以往歷史的積淀,更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學校是傳遞文化和創造文化的場所,學校自身的發展也是文化的累積過程,尤其是傳統老校,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格調和布局。傳統拓展即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傳統中融入現代性,現代性中體現歷史的積累。現代性是學校的活力,學校的歷史積累是寶貴的,但是學校發展又是必需的。雖然學校精神文化應當隨歷史發展不斷吸收時代精神,但它們都有自己歷史淵源,有著凝聚了學校基本精神為學校成員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揚的優良傳統。優良傳統是維系學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續性和繼承發揚的價值,其實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說,學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過繼承的方式,才能產生長久的影響。但是時代的發展又不斷對學校辦學提出新的要求,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協調,這常常是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
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除具有校園文化的一般特征外,還應具有多元性、整合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特征。多元性。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處,相互吸納、相互碰撞、相互借鑒,和諧共榮、繁花似錦的校園文化態勢。整合性。高校與社會一樣,面臨著各種文化和思潮的滲透,和諧校園文化承擔著對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科學性。校園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是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實踐性。“育人”是高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務。通過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氣節、科學的文化素養、深厚的人文底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新時代大學生。
正是由于校園文化這強大的感染力和浸潤力,才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使他們的視野更遼闊,思路更開闊;知識面更寬闊。校園文化在促進大學對自身角色的認知、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的提高上有著孵化器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除了提升校園文化“物”的品味外,還要重視“人”的塑造。它在多維變化的過程中通過辯證批判的取舍,經過提煉和升華,形成具有核心意義的校園精神。就是學校的生命活力,是學校獨特的財富和資源,并反映了學校歷史傳統、辦學特色、精神風貌的一種校園精神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雖不具有表層物質環境文化和中介層制度文化那種直觀可視有形的特點,但由于其精神已滲透或附著在校園各種文化載體及其行為主體身上,以致由它透視出獨特的校園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學校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意義重大,不僅體現學校的校園文化,更關乎到素質教育事業。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屬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是學校校園文化核心理念的一種體現,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科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隨著教育與考試制度的改革,學校更愿意讓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腳踏實地的學習知識,而非填鴨式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上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做到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自由成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學生各方面的天賦及重點培養方向。從校本理論轉化成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為實踐,再從行為實踐升華為更完善的校本理論,倘若沒有創新的鏈接,學校文化無疑是無源之水,勢必枯竭消亡。學校文化與生命密切關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引擎。只有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其特質,才能引領我們找到學校文化構建與發展的正確方向,掌握實踐的方法,讓學校文化在適宜生命的邏輯系統中生長,使學校文化走上生命價值不斷彰顯的康莊大道。
堅持以主流文化為主導,重視和發揮非主流文化的積極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領多樣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當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以先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流與方向,繼續唱響主旋律; 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現實性與合理性,肯定其在繁榮校園文化、促進校園和諧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促進它與主流文化的融合;對非主流文化的消極作用也要敢于批評和指正,特別是對其中容易引發思想困惑、道德失范,與主流價值截然對立的價值主張要及時引導和糾正,促進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文化既需要建設,更需要規劃和沉淀。學校文化,根本上是學校中人的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兩個著眼點是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首先,學校領導者必須要有規劃意識、反思意識、改革意識。要有在學校土壤里自主建構生長起來的并逐步清晰的學校教育哲學,努力在學校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研究與創新、交流與合作的學校文化特征。其次,克服“粗放型發展”的局限性,關注學校教育活動、學校建設、學校管理和學校生活的要素和細節,切實提升學校的原創性和生成性,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重視教師的理想教育。教師是校園文化環境的締造者,因此教師應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對教育事業充滿著熱情,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只有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教師才有可能平心靜氣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學生;只有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夠包容地對待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親其師,信其道”。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是師生共同的土壤,是師生煥發生命力的田園,教師要學會尊重、寬容、愛護學生,善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是寬松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要經常與學生溝通,“溝通從心開始”,教師經常與學生溝通,可以獲得學生的信任,贏得學生的愛戴,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能達到春風化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學生從溝通中可以學會尊重、友愛,學會關心他人、相信自己。勤于讀書、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是校長應有的習慣和品質。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繼續教育,不斷知識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