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凸現出來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他們集中地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行為方式。校園榜樣真實貼近他們的生活,其激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既是校園精神的生動體現,又是校園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能源。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對于弘揚正氣、優化校風、培養校園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主題具有階級性和時代特點。由于作家、藝術家的立場觀點或創作意圖的不同,相同的題材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主題。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經驗和藝術素養也會直接影響主題的深度和廣度。一般說,先進的世界觀能幫助作家正確地認識現實生活,提出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主題。世界觀反動的作家,總是提出反動的、歪曲生活的主題。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校園文化是以培養學生和提高全員文化乃至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先進性、教化性和輻射性,校園文化是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通過幾代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職工、學生認同的有學校特色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物質文化、制度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么,要做什么,進一步還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后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
綠色校園不僅僅是“綠化校園”,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系,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