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確思考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要突出個性,凸顯特色,就要做好四個“走進”、一個“對接”。一是要走進學校所在的社區文化,從社區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形態中深掘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二是要走進學校已有的文化氛圍,捕捉已有的優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基;四是要走進校長的心靈,獲取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訴求。最后要將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與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對接,形成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方案..“走進”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缺失文化根基,便無法彰顯學校文化的個性;“對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顯示不出作為學校的教育特點,更無從談特色學校的建設。
要想使師生員工的這些行為深深扎根,還需要輔以必要的培訓引導。學校對文化理念的培訓和宣傳應立足于師生員工的日常行為,用理念引導行為,用行為詮釋理念,以避免師生員工聽時感慨激昂、回到崗位時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訓。理念宣傳的形式要務求豐富多彩,確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校園文化墻面可畫上五彩繽紛的字畫,字畫以“心靈成長啟示”為主題,分為“愛國、勤學、忠孝、友愛、誠信、勤儉、守法、立志”八個篇章,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曾參殺豬”、“臥薪嘗膽”、“匡衡鑿壁借光”等三十六個故事組成傳統文化教育長墻,旨在用膾炙人口的小故事闡釋做人、做事、學習的道理,使孩子們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
文化建設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硬環境建設,如高雅的建筑,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賞心悅目的綠化等;二是軟環境建設,如墻面、樓廊、櫥窗的環境布置,班級文化、組室文化的開展,制度文化的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等。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樹立形象,更重要的是打造校園文化力,提升競爭力,將促師生及校園發展的理念認真貫徹到教育工作中來,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使師生由行為的修整與規范,發展到意識浸潤,習慣養成,逐漸內化為無意識的自覺與自然,最終凝聚成文化的力量,促進師生及學校的發展。顯然后者更為重要。校園文化應是一個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的表層結構,而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
“整合“永遠是構建與發展文化生態環境的核心命題。具體地說,就是學校文化應定性于“整合中外古今優秀文化,融多元文化成果為一體”之上,即在宏觀上,東方文化成果與西方文化成果的整合,傳統文化成果與現代文化成果的整合;中觀上,本土文化成果與外來文化成果的整合,主流文化成果與非主流文化成果的整合;微觀上,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小區文化的整合:以真正實現整合多元先進文化的價值訴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學校文化與生命成長更和諧融合,給生命提供更加全面而恰當的營養元素。
從校園文化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校園文化包含著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所謂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指營造、參與校園文化的校園人,包括學生、教師、各級各類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等。校園文化的客體,就是指學生成長的客觀環境。包括社會大環境,主要指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風氣等;園區環境主要指校園的藝術效果、嚴明的校規校紀、治學風格、辦學手段等。
在理念超越和實踐創新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校園環境生態美學”,積極推動“校園生態化、生態資源化”,積極營造一個“以生態為主風格”的校園,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態環境當中,培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人文關懷,促使同學們在校園生態規劃設計比賽中融入校園的生態環境建設,自覺地增強環保意識,更加熱愛校園,熱愛生活。
員工把企業文化與自身融為一體,從自己身上就能體現出企業文化,由于企業是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不能固守一種固定文化表現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質不變,又要不斷創新它的表現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內容,這是企業文化獲得鞏固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不能一次完成,員工要在發展變化中自覺不斷地創新企業文化,才能使企業文化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