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創新了管理機制。學校文化建設是對傳統管理模式的變革,讓學校管理從經驗型、制度型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境界。從而完善、優化學校管理,使學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蘊。這種管理將學校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被動的約束變為行為自覺,這種管理機制更能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潛能。
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藝術的成果貴乎創新,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中,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從文化發展清晰的文脈來看,傳承與創新一直是主旋律,對于中國文化精神的獨到境界,以及自然的人格化意蘊,把精神的生命體融合到自然的旋律當中,滲透出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梅蘭竹菊的品格隱喻,漢唐雕塑的宏大氣度,都是值得我們研究與傳承的精神財產。
一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其學校文化的內核從無到有,由龐雜到精致,直至大象無形,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雜質沉淀了,虛浮的蒸發了,真正的精華則內滲到每一個細節,到一定程度自然氣蘊四溢,香澤周邊。從多種文化的累積到精華的積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場,滋養代代學子,使他們帶著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業中施展身手,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愿景描述。
要想使師生員工的這些行為深深扎根,還需要輔以必要的培訓引導。學校對文化理念的培訓和宣傳應立足于師生員工的日常行為,用理念引導行為,用行為詮釋理念,以避免師生員工聽時感慨激昂、回到崗位時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訓。理念宣傳的形式要務求豐富多彩,確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校園文化墻面可畫上五彩繽紛的字畫,字畫以“心靈成長啟示”為主題,分為“愛國、勤學、忠孝、友愛、誠信、勤儉、守法、立志”八個篇章,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曾參殺豬”、“臥薪嘗膽”、“匡衡鑿壁借光”等三十六個故事組成傳統文化教育長墻,旨在用膾炙人口的小故事闡釋做人、做事、學習的道理,使孩子們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
靜態環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現為學校的外觀,文化的營建,是明晰可見的。在常青藤實驗中學,古樸厚重,刻有“我是地球村村民”的天然海磨石豎立在校門口顯眼之處;學校的宣傳櫥窗一直是“三名(名著、名樂、名畫)教育”的主陣地;每個樓梯的折角處懸掛的是歷屆英才意氣風發的照片;走廊、門廳等處,恰到好處掛上書畫條幅、名人畫像、警句格言,既改變了白色墻壁的單調,更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氛圍,學生可以在經常性的審美活動中提升情感、凈化心靈。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