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學校文化建設使得校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營造出良好的創建特色學校工作氛圍。凝聚學校精神的標志隨處可見,體現學校辦學思想、育人目標和整體風貌的;铡⑿F臁⑿8琛⑿S、校服等成為亮點。校園里學生牢記校訓、詠唱校歌、佩戴校徽成為習慣。學校建筑設計、整體布局、建筑風格處處體現學校文化內涵,開辟了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文化墻,融入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品位,進一步彰顯學校的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增強師生對學校特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以全新的觀念、方法去創建新型一流的校園文化,樹立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理念,使校園文化傳遞融為一體。徹底摒棄“應試教育”,推行“素質教育”,提供創新思維平臺,引導學生把夢想變為現實,激發熱情,張揚個性,啟發創造,讓每一位學生經過多種實踐活動,展示特長,體現自我價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各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對學校的校園文化作出統一的部署,整體優化學校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特色的顯性標志,使他人一走校園就能感受到濃郁的特色文化氣氛。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 指與校園文化這一客體對象相對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承擔者、執行者和校園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全部的校園人。教與學,第一課堂教育的這 一關系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在校園文化中,教師與學生是通過大學校園這一共同的中介客體,使師生的本質力 量得到對象化。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學生成長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師生命價值不斷完善、超越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師生共為主體,既能避免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單一主體的自發性與盲目性,也能使教師在文化活動中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進而更新自我的主觀能動意識得以充分發揮。
從校本理論轉化成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為實踐,再從行為實踐升華為更完善的校本理論,倘若沒有創新的鏈接,學校文化無疑是無源之水,勢必枯竭消亡。學校文化與生命密切關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引擎。只有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其特質,才能引領我們找到學校文化構建與發展的正確方向,掌握實踐的方法,讓學校文化在適宜生命的邏輯系統中生長,使學校文化走上生命價值不斷彰顯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