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唯美的走廊文化,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在這種由大學生自己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學生參與的。報刊、講座、社團及其他科學文化體育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著大學校園的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生機和活力。校園文化墻可作為校園歷史文化彰顯的載體。
向學生講述學校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各行各業代表,教唱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對學校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形成學校精神。學校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及時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加強對學校刊物的管理指導,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文化墻的設計要圖文并茂,形態和樣式多樣,靜態和動態結合,傳統和發展交融。文化墻的設計更應避免單一或雜亂的格調,讓它有著生動的“姿態語言”,用不同的方式默默地對師生們發表“演說”,吸引他們的眼球,讓師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和影響。建設校園文化墻三忌“花瓶擺設”。它應該是校園文化“水乳交融”的自覺。總之,校園文化墻的建設,應該突出人本、追求審美、全息整合,形成人與校園環境生動而和諧的氣息。
校園文化的德育渠道不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課程;不僅包括了一課堂教育,也包括了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等二課堂教育;不僅包括了教學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不僅包括了被動的接受承載,更包括了主動的探索實踐。學校缺少文化發展戰略,既對自己辦學歷史缺少文化的思考,又是對社會文化缺少責任文明的擔當,既對現代教育目標價值缺少認識,又是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理念思想缺少理解。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含義,一再揚棄舊義,創新文化教育體現的破與立。
學生不僅是最有夢想的青年群體,更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以良好的育人環境,潛移默化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和影響,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真正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增進對中國夢的認同感。強化校園陣地意識,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凝聚全校師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讓校園里的所有學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在實際的建設規劃中,人們往往強調如何保持和體現出某種設計的流派風格,而如今,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我們則應該在繼承傳統建筑風格和校園原有風格的同時,著重強調如何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應該說,這是一個建設規劃立足點的轉變問題。具體來說,大學校園及其建筑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這些體現即是校園規劃建設理念的創新。同時,在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我們還應具有對內、對外的開放意識,突出公眾參與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關懷理念,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
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直接影響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影響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校園精神文化集中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
一個學校的視野、氛圍、氣度和胸懷,更重要地是會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培養、學術的成就產生根本性影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現代校園文化要有活力和創新的能力,就必須有開放的精神,開闊的視野和與外界交流的能力。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現代校園應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勵探索。而不能孤芳自賞,要在競爭的同時善于合作,取長補短,互相促進。要有理解校園文化,熟悉學生群體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的主干應該是那些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這些教師不但有淵博的知識,具有相當的從業經驗,能夠對校園文化建設有心得,能夠對學生工作有思考,能夠設立相宜的管理體制、良好的運行機制,科學的評價機制。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需要。文化市場蓬勃興起,文化生活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許多內容上宣揚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價值觀,形式上具有強烈的商業色彩,格調上庸俗低下的社會文化沖擊著我們的校園文化。“重分輕能”,許多教師把教材內容支解為應付考試的習題,當取完這些“精華”后,體現人文素質內容就當作“糟粕”而棄之一旁,扼殺學生的創造能力。“重智輕德”,嚴重影響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種種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整體育人功能,圍繞正確的育人目標,使學校教育教學整體協調的發展,必能優化學生的人文素質,造就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有獨創能力的現代化人才。